新华财经长沙9月11日电(记者 陆立军)面对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的竞争,中联重科通过加速数字化转型、持续深耕智能制造、推进国际化突破等三大方向,引领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此前,中联重科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222.62亿元,净利25.76亿元。骄人业绩折射的是中联重科成功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蝶变为“装备制造+互联网”的新型装备制造企业。
坚守主业 跨越“三座大山”迎来新格局
▲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
创立于1992年的中联重科,坐落在有“工程机械之都”之称的长沙,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
这是一家从国家级研究院——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孵化而来的企业,拥有60余年的技术积淀,掌握工程机械领域的核心技术。
20多年的创新发展,使中联重科逐步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主导产品覆盖10大类别、55个产品系列,460多个品种。中联重科先后在深、港两地实现上市,是业内首家A+H股上市公司。
2019年上半年令人赞叹的增长背后,是中联重科走出“寒冬”的艰辛。作为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工程机械行业曾经历过跌宕起伏。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行业出现“断崖式下跌”,进入一个低谷期。据券商统计,2015年包括中联重科、徐工、三一重工、柳工在内的机械制造企业净利润跌幅均达八成至九成。
中联重科助理总裁王永祥说,当时下游客户出现大量违约,行业龙头企业应收账款坏账剧增、存货大量积压、产能严重过剩。“这就是中联重科当时面临的‘三座大山’,几乎把公司压垮”。
从2014年开始,中联重科开始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说:“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上,我们是做得最坚决、最彻底的,当时也是很痛苦的。”
在最困难的时期,中联重科坚持全球化;
在最困难的时期,中联重科坚持技术投入;
在最困难的时期,中联重科开始布局产品4.0;
……
中联重科在低谷期的坚守,迎来了市场上升期的起飞。
翻过“三座大山”,中联重科经营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蝶变,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新一轮黄金期,重回持续上升的高质量发展通道。
孙昌军表示:“公司经历了完整的工程机械行业牛熊周期,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在低谷期加强研发布局,中联重科积极向智能制造4.0转型,成功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塔吊等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一般是6-10年,目前距离工程机械行业的上一个高峰期(2007-2011年)已有8年-12年,行业已经进入更新换代需求集中释放的时期,未来2年-3年,更新需求空间还将继续扩大。
2018年,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收入286.97亿元,同比增长23.3%。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51.65%。2019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收入222.62亿元,同比增长51.23%;净利润25.76亿元,同比增长198.11%。报告期内,公司工程机械产品销售收入210.16亿元,同比增长54.62%,工程机械优势板块保持强劲增长。
时至今日,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混凝土机械以及汽车起重机械市占率在行业数一数二。在细分市场领域,中联重科2018年塔机、升降机等建筑起重机械市占率居行业第一,泵车、车载泵等混凝土机械以及汽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等汽车起重机械市占率居行业第一。
“技术是根、产品是本”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中联重科高空机械智能工厂
“技术是根、产品是本”,这是中联重科坚持的发展理念,也是中联重科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联重科的“母体”——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是国内唯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在全国建设机械行业占有重要主导地位,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的“发源地”。
1992年,时任长沙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科研人员,借款50万元组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开始探索科研院所市场化、产业化之路,传统科研院所转型国际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历史性嬗变从此开启。
传承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技术底蕴和行业使命,中联重科坚持“高端导入、重点突破、全面赶超”科技创新战略,通过高端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攻克工程机械行业世界性科研难题,推出许多世界级产品。
20多年来,中联重科持续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研发,101米碳纤维混凝土臂架泵车、2000吨全地面起重机、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塔式起重机D5200-240、32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中联重科陆续推出一大批世界标志性产品,刷新全球对于中国制造的认知和评价。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王永祥说,在长达5年的行业冰冻期,中联重科员工数量从4万人减至1.7万人,却没有裁掉一名技术人才,也没有减少一分科研投入。
中联重科研发投入占年营业收入5%左右,年均产生约300项新技术、新产品,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年贡献率超过50%。从创立至今,中联重科已累计申请9740多件,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申请。
近年来,中联重科顺应数字时代大势,以4.0智能产品为载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传感、互联等技术联接设备、企业与客户,以更智能的方式,创造更智能的产品,提供更智能的服务,重构了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公司逐步实现从“设备生产商”向“制造服务型企业”的华丽转型。
2016年底上海宝马展上,中联重科率先在行业中推出“有大脑、能感知、会思考”的智能4.0产品。4.0产品在质量、性能、成本、服务实现质的提升,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后,市场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
中联重科副总裁付玲介绍说,公司加速推进产品4.0工程,继续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深度融合传感、互联等技术,创新研发智能关键技术,推动一批搭载智能化技术的产品样机开发,聚焦关键零部件研发,持续推动整机产品可靠性提升,使产品“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实现“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产品在性能、可靠性、智能化、环保方面得到加速提升,确保了在行业处于技术领先水平。
目前中联重科共有50款智能化的4.0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并持续推动产品4.0成果固化及零部件通用化率提升,主导产品型谱精简率平均超过50%。
例如,工程机械板块2018年全年有在研4.0升级换代产品29款,其中14款4.0产品完成下线、研发出51款搭载智能化技术的4.0及衍生产品。农机板块研发出智能驾驶水稻联合收获机、智能驾驶3WP-600HA型植保机等重点新产品,国内首款无人驾驶联合收获机已在江苏兴化进行水稻、小麦两轮收获验证。
“推动产品4.0的持续改进和升级,并全面拓展‘智能+’,实现单机智能向机群智能转变、制造流程化向制造可视化转变、数字资源化向数据价值化转变,主导行业产品升级换代,支撑公司快速良性发展。”付玲说。
瞄准三大方向 引领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中联重科要做装备制造业的百年老店,这是董事长詹纯新的愿景。面对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的竞争,中联重科围绕装备制造主业,拥抱新技术、新市场、新经济,通过加速数字化转型、持续深耕智能制造、推进国际化突破等三大方向,全面升级服务品牌提升客户体验,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产业生态圈,引领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首先是加速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以产品智能化为牵引,夯实已有的数据基础,向内深化公司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提升与应用,持续推动公司产品、制造、服务、供应链及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另一方面,围绕上下游产业链,依托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积淀,向外孵化延展,为传统制造产业赋能,驱动传统商业模式变革。
中联重科已成立中科云谷公司,全面切入工业互联网领域。2018年11月上海宝马展发布面向工程机械用户的设备管理应用“智管”和租赁业务管理应用“智租”,2018年12月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ZvalleyOS。2019年,中联重科积极打造下游客户化新应用产品,推进工业大脑、农机大脑等大数据产品设计与升级。付玲表示,持续推进服务体系变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技能和配件供应能力,依托工业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端APP应用推广,不断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延伸与提升全价值链服务,引领和推动行业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树立行业服务标杆。
其次是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中联重科借助智能制造驱动转型升级,生产制造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工程机械板块,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建成塔机智能工厂、高空作业机械智能产线,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王永祥介绍说,今年1月,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在湖南常德正式投产,这是按照德国工业4.0标准打造,是全球唯一的一座集成应用智能控制、智能产线、智能物流、智能检测技术四位一体的塔机智能工厂,成为中联重科实现产业智能化的重要里程碑。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一期目前拥有12条自动化成产线,1万多个传感器、100多台工业机器人、35台无人搬运小车RGV和AGV、16套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并集成MES控制系统,生产效率、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平均每10分钟产出1节标准节,每90分钟生产一条起重臂。
由中联重科投资建成、运营管理的中联智慧产业城项目已于1月20日拉开序幕,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综合产业基地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投产后将高质量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生态化、国际化的产业城。
最后是推进国际化突破。中联重科公司按照“做主、做深、做透”原则,加快海外生产基地的布局和升级,打造“一带一路”的本地化制造集群。孙昌军介绍说,在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中联重科通过海外并购、绿地建厂等方式持续走出去。从2001年开始,中联重科先后收购英国Powermole、意大利CIFA、德国M-TEC、荷兰RAXTAR等行业优秀公司,并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市场网络、服务体系遍布全球,产品覆盖七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两横两纵”的海外格局。
詹纯新表示,中联重科要继续壮大,就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实现跨文化融合发展。通过并购等企业行为,中联重科与欧洲企业成功实现跨文化融合发展。例如,与意大利混凝土机械生产企业CIFA公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后,中联重科的起重机、塔机等优势产品在意大利实现本地化生产,进入欧洲高端市场。在今年的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又称宝马展)上,中联重科超过70%的展品是在欧洲企业制造,包括中外双方团队联合研发的起重机等新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9月25日,“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在天安门广场中心正式亮相,成为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影的热门打卡点。在巨型花篮的布置过程中,中联重科起重机担当重任,以完美的工作表现,盛赞祖国繁荣,为祖国祝福。
9月28日,以“四海同心 青春共庆”为主题的中联重科32周年庆祝活动在中联智慧产业城总部科研大楼隆重举行。中联重科党委书记、董事长、CEO詹纯新出席活动并向全球员工寄语祝福。
9月28日,在中联重科成立32周年司庆当天,中联智慧产业城起重机械园区开园仪式在长沙隆重举行。此次开园的起重机械园区,拥有全球首个覆盖轮式起重机所有部套全工艺流程的智能工厂,可实现每18分钟下线一台轮式起重机。
9月27日上午,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长鸣,由中联重科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混合动力矿卡ZTE520在湖南长沙荣耀下线。这是国产矿山装备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矿山装备进一步挺进全球行业高端领域。
9月26日上午,中联重科成立三十二周年暨超大型矿山机械新品发布会在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隆重举行,11款矿山机械新品正式亮相,包括70吨级至400吨级超大型挖掘机、大马力推土机以及新能源轮式装载机等产品。
▲FB30H H系列3吨平衡重式电动叉车 近年来,中联重科安徽工业车辆公司坚定拥抱行业发展趋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系列及性能不断升级优化,充分体现了自主研发创新的强大实力。
9月25日,亚洲品牌大会在香港召开 会上,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 2024年《亚洲品牌500强》榜单 中联重科在排行榜上进一步提升至113名 充分彰显出作为龙头企业的品牌实力 以及稳步提升的品牌发展潜力与活力 ▲中联重科《2024年。
9月23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4年湖南省“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名单。中联重科泵送机械5G智能工厂成功入选该名单,前沿智造标杆实力获得权威认定。
近年来,随着治超政策和环保要求愈加严格,轻量合规、节能环保迅速成为广大客户选购搅拌车的金标准。作为行业领军者,中联重科走“科技路”,打“创新牌”,推出的“凌冠”系列搅拌车凭借卓越的性能。
作为全球混凝土机械制造龙头企业、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企业,中联重科始终秉承专业化发展道路,自主创新并研发了一系列广受市场欢迎的混凝土泵车,近三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销量位居全球前三、国内数一数二,长臂架泵车销量持续稳居行业第一。